Echo

Echo 关注TA

大家好,我是Echo!

Echo

Echo

关注TA

大家好,我是Echo!

  •  普罗旺斯
  • 自由职业
  • 写了280,081,275字

最近回复

该文章投稿至Nemo社区   资讯  板块 复制链接


国家能源局叫停梯次利用储能项目,因评价体系、技术尚未健全

发布于 2021/06/23 22:04 510浏览 0回复 2,350

6 月 23 日消息“一块 20 克质量的手机电池,可使一平方公里土地污染 50 年左右,更大更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,含有镍、钴、锰等重金属元素,处理不当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威胁。”

6 月 19 日,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晚高峰》报道,最早上市的一批新能源汽车,其动力电池已经处在“退役”期之内。

但回收利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难题。

“叫停”大型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

目前,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主要有两类大方向,一是梯次利用,拆解重组后应用到储能环节,或者其他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;二是回收提取原材料,将废旧电池中钴、镍等昂贵金属材料提取出来,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相较三元电池,磷酸铁锂电池再生利用经济性相对较低。

不过,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将迎来“限制”。

6 月 22 日,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《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(暂行)(征求意见稿)》公开征求意见。征求意见稿指出,在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取得关键突破、动力电池性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健全前,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。已建成投运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应定期评估电池性能,加强监测、强化监管。

▲ 图片来源:国家能源局

同时,《征求意见稿》指出,新型储能项目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,严格履行项目安全、消防、环保等管理程序,落实安全责任

针对并网运行,《征求意见稿》还指出,电网企业应公平无歧视为新型储能项目提供电网接入服务。电网企业应按照积极服务、简捷高效的原则,建立和完善新型储能项目接网程序,向已经备案的新型储能项目提供接网服务。

今年 4 月 21 日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其中明确提出,到 2025 年,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,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。

根据业内分析,目前新能源乘用车的电池装机量在 50-70KWh 左右,照此计算,新型储能装机可以直接解决接近 60 万辆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的问题。如此看来,储能确实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问题的最佳方案。

正因有了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信号释出,近期各省市及各企业已经开展了一大批储能相关的规划布局,而此次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(暂行)(征求意见稿)》可以说是对储能项目的“官方叫停”,对规划中的项目来说,无异于当头一击。

但必须正视的是,梯次利用目前仍旧处于尝试、探索的阶段,梯次利用要将不同的电池型号组装在一起,但目前在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方面尚未取得突破,即便组装在一起投入使用,也无法对电池性能进行精准的监测与评价,更谈不上保证安全了。

国家能源局作出“暂停”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的决策,也在情理之中,将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及运行。

2025 电池退役 78 万吨
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,截至 2021 年 5 月底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 580 万辆,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 50%。今年 1 月至 5 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6.7 万辆和 95 万辆,同比均增长 2.2 倍,市场渗透率达到 8.7%,增长势头强劲。

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背后,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成为绕不开的痛点问题,因为废旧电池处理不当,会对生态环境形成极大的威胁,未来就会变成全人类的灾难。

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2020 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 20 万吨,2025 年累计退役量约为 78 万吨。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庞大了,电池回收市场需要做好先手布局。

释放明确信号,电池回收仍乱象丛生

2018 年,工信部发布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》,首次明确了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,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。

2019 年底,工信部制定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》,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其销售地区建立收集型回收服务网点。

2021 年 3 月 5 日,“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”首次出现在 202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。4 月 7 日,工信部发布《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1 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》,将加快审查或者起草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》等 8 个项目。

整体看来,政策法规确实在一步步明确释放支持电池回收的信号,但并没有真正的体系形成,致使电池回收市场仍旧乱象丛生。

缺乏完善的回收流通法规,无法保障回收渠道的畅通。“车主找不到或者不确定回收点是否正规,一些传统的 4S 店等渠道回收的动力电池,最后也流入了小作坊。”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在接受采访时透露。因为小作坊一直打着“高价回收”、“上门回收”的旗号,相较于回收点覆盖率较低的有正规资质的回收企业来说,已经占据了大半市场,甚至还有回收企业从小作坊手中回购电池。

溯源管理体系尚不健全。加强对电池的溯源,有助于了解废旧电池的生命周期,从而对回收的电池进行分类,可以降低回收成本。但显然溯源体系的缺乏导致电池回收组合后安全性较难保障。

定价不一。有媒体报道称,山东一家专做新能源二手车生意的车商表示,一块电池一般能卖到 6000、7000 元钱。也有新能源车主“价比三家”之后,将自己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卖给了出价 1 万多元的回收方。

写在最后

据测算,预计到 2025 年,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价值将超过 500 亿元;2030 年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或超千亿元。

由此可见,电池回收是一门千亿级的生意,业内都在等待“风起”之时。但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规范、监督,电池回收市场在迎来“风起”之前,人类或许已经失去了最珍贵的生态环境。


本文由LinkNemo爬虫[Echo]采集自[https://www.ithome.com/0/558/989.htm]

点赞(0)
点了个评